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網站首頁
養老保險
醫療保險
勞動就業
權益咨詢
縱深評論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走出“斗城”的紫陽人——放下“背簍”吃“螃蟹”
走出“斗城”的紫陽人——放下“背簍”吃“螃蟹”
來源:
|
作者:
楊志貴
|
發布時間:
2019-09-27
|
3042
次瀏覽
|
分享到:
走出“斗城”的紫陽人——放下“背簍”吃“螃蟹”
位于陜南秦巴山區的漢江與襄渝鐵路交匯處,有座小山城紫陽,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平叔(道號“紫陽真人”)在此修煉悟道而得名,意寓“紫氣東來,陽光普照”。著名作家賈平凹在《紫陽城記》中引用“上完三百六十階,才見斗大一個城”的詩句,所以紫陽便有了“斗城”之說。斗城雖小,可它裝滿了貧窮、閉塞與落后,裝滿了30多萬紫陽人對生存與富裕的渴望。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斗城上面兩匹梁,石板蓋住泥巴墻,日出而耕到天黑,一覺睡到大天亮,冬來一堆木碳火,春在院壩曬太陽,漿粑湯里泡洋芋,吃了還差半年糧”。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給農民帶來許許多多的實惠,農村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天生就與背簍打交道的紫陽農民帶著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生產工具“背簍”離開了與之日夜相依的泥土石板房。他們走出家門,來到集鎮、來到“斗大”的紫陽縣城,或給街上的居民背煤或為縣上的“城里人”運沙,這就是現在人們稱呼的“背簍軍”,城里人有什么重體力活只隨口一聲“背簍”,他們便歡天喜地跑過來一定以為城里人要給他“恩賜”。這“恩賜”當然是一背一背地背出來的,一天到晚能背上幾個饃饃錢也就心滿意足了。漸漸地,農村的女娃娃也在家里“藏”不住了,她們大多以當保姆的形式或到省城西安,或上首都北京成為大城市的打工仔。大部分男勞動力也到陜西的銅川、上河南、去山西一些磚廠、煤窯下苦力。由于“背簍”很吃苦,后來有一部分以輪換工的形式當上了工人。
再后來,生活在斗城的紫陽人仿佛從南下的滾滾鐵流,從東去的滔滔漢江感覺到一個濃厚的川音回蕩在秦巴山區,便隨著這個聲音加入“打工族”和“民工潮”的隊伍大軍南下,去沐浴著南粵大地的第一場春雨,去感受外面那個精彩的世界。轉眼到了1989年,中共紫陽縣委以第一個一號文件《關于加強勞務輸出的決定》向農民告知:“要脫貧、走出門”。率先成為內陸省份第一個向東南沿海有組織(城建制)輸送富余勞動力而成為敢于“吃螃蟹”的紫陽人。世紀之交,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在紫陽實施“世行貸款勞務輸出”和“推進西部開發就業”兩大項目,紫陽人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提出了將70%勞動力向非農轉移的戰略目標,“大就業創新路,大手筆抓勞務”,按照摸清底子、找準路子、邁開步子“三步棋”,采取勞動力市場、基層社保障平臺、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建設“三管齊下”,探索出政府促動、部門聯動、能人帶動、宣傳發動“四輪驅動”以及“穩定輸出數量,保證轉移質量,提高勞務經濟含金量,培訓就業抓保障”等一系列符合貧困山區縣情實際、具有紫陽特色、城鄉統籌一體化就業道路。從“走出去”開拓市場,維權服務到“請進來”召開大型勞務招聘會對農民進行引導、開發式扶貧?!笆濉逼陂g,轉移輸出勞動力28.9萬人次,創經濟總收入21.6億元,農民人均勞務工資性收入在1000元以上,占農民年均純收入的63.8%,人均增收1000元,在勞務、茶桑、畜牧三大主導產業中勞務經濟占2/3。連續8年被陜西省政府評為勞務輸出先進縣、成為全國首批“勞務輸出重點示范縣”榮獲“全國創業之星”,被譽為“吃螃蟹的勞務大餐”。
隨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外部用工市場和新生代勞動力的雙向選擇,人往哪里去、路從何處來、錢又怎么掙、農民咋脫貧?已成為紫陽人的重要思考....紫陽人在對外出創業成功人士鄭遠元修腳連鎖店及其修腳行業進行全面深入調查、認真仔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修腳足療等技能培訓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解決城鄉就業、加快精準脫貧和富民強縣的新興產業主抓??h政府連續五年《關于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的決定》,向農民告知“想致富、學技術”。充分發揮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的政府公益效應和“遠元修腳”的市場品牌及行業優勢,將傳統醫學技術和現代養生保健、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培訓就業及技能脫貧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包吃包住 包安置、免學費免食宿費、發放交通補貼、穩就業穩收入“三包兩免一補兩穩”等系列優惠政策,形成報名、培訓、就業、維權“四位一體”“一條龍”工作服務機制。通過“手把手傳授技能、心貼心幫扶就業”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出政府主導+基地培訓+龍頭企業+脫貧群眾、政企聯合的技能脫貧“紫陽模式”,尤其是封閉式管理和高質量的教學方法將傳統醫學、養生保健、腳病治療、服務禮儀、法律法規、紫陽民歌、茶鄉文化融入修腳技能培訓。不但探索出一系列積極有效的示范性辦學指導方法,而且將“紫陽修腳”打造成獨具地域特色、宣傳紫陽的“茶鄉明片”成為倍受顧客喜歡的“香餑餑”。其技能培訓的“紫陽模式”已復制到省內外30多個縣(市)區先后辦起了修腳足療技能培訓學校。自2014年4月至今五年來,通過訂單定向開展以“紫陽修腳”為重點的五大技能400多個班免費培訓3萬余學員,在全國各地開修腳連鎖店的達7000余家,從事修腳行業的從業人員達4萬余人,人均月工資在5000左右,年創經濟收入超過20多億元。
紫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不斷適應變化的市場需求,引導新生代勞動力與用工市場進行無縫對接、有效銜接,實現從體力型向技能型、從生產型向服務型、從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的根本轉變。不但引導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而且走上持續增收脫貧、快速致富的發展道路。通過對貧困勞動力授之以漁,變輸血為造血,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就業質量和含金量,真正達到百姓脫貧、企業發展、政府減負的三贏目標、起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一個洗腳盆將老百姓、政府、市場融為一體;一把小小修腳刀破解了職業技能培訓招生、培訓學員就業、企業用工、貧困勞動力脫貧致富四大難題。詮釋了新時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的就業方針。成為唯一帶動紫陽城鄉勞動力轉移、職業教育培訓、創業就業、精準扶貧、引領農民快速致富的新興支柱產業和紫陽創業經濟、農村經濟、縣域經濟的一大亮點。其領跑紫陽、助推安康、帶動三秦、影響全國的“紫陽經驗”被國家人社部評為2018年地方十大就業創新事件,入選全國“人社領域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中國扶貧典型案例”,2019年分別獲得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優秀項目獎,入選全球首批100名最佳減貧案例而名列榜首,成為膺冠全國的就業品牌和技能脫貧攻堅的一面旗幟而再度“吃螃蟹”!
而今,在“斗城”紫陽又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山城紫陽變了樣,技能脫貧挑大梁,農民朋友進了城,資金技術帶回鄉,山溝溝里起高樓,汽車澆道上山梁,日子越過越紅火,脫貧致富奔小康”。 陜西紫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楊志貴
上一篇:
有痛風,水果不能亂吃
下一篇:
一位特殊的辦事群眾
社區服務
區縣動態
地市新聞
時事動態
養老
醫保
勞動
養老保險
醫療保險
勞動就業
縱深評論
人力資源
權益咨詢
時代豐碑
圖片
文章
社保故事
翰墨名家
名人名企
文學賞析
健康養生
美食娛樂
視頻展
行業風采
專題報道
教育培訓
醫院風景線
12
紅色資訊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_色婷婷色99国产综合精品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_黑夜影视福利网在线观看